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复元”即为“修复”,作为一个优秀的生态修复案例,在贡湖湾湿地公园内,为了对生态修复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无锡市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贡湖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启用。
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沿着贡湖湾彩虹步道向前,在湿地公园的观鸟平台处就是我市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贡湖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观测站依托原贡湖湾湿地公园观鸟平台建设而成,首期建设以鸟类观测为主,下一步还将根据需要扩充到各类动植物、昆虫、水生生物等类群的观测,逐步建成区域综合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观测站共计两层,一楼为室内空间。绿翅鸭、斑嘴鸭、红嘴蓝鹊……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类保护动物的科普介绍。正中间则是鸟类观测大屏,可以实时看到贡湖湾湿地内各处监测点的现场画面。这里还引进了“南大环规院鸟类AI自动识别监测系统”,可进行鸟类智能识别和实时展示。二楼是开放式观测平台,布置有生物多样性科普展板、固定式观鸟望远镜和鸟类智能识别探头。
作为一个野外科学观测站,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网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于摸清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家底、时空动态、威胁因子和保护现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观测站启用后,作为无锡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核心节点,将为区域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经开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林国平介绍,其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与评估功能,还能够分析变化原因,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同时,观测站建成运行后,将依托观测站作为体验地,利用各类先进多媒体设备,充分展示经开区各具特色的生物,为公众提供生物多样性科普宣教和展示服务。“有了它,不仅可以对太湖贡湖湾周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系统监测,提升我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智能化水平,也标志着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有望完成本底调查
近年来,无锡市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了《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印发了《无锡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编制了《无锡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
2019年-2021年,无锡市分别组织各科研院针对全市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开展水生及陆生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重点区域水生动植物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成果显示,无锡市重点区域共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65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93种。
在相继完成江阴市、宜兴市及无锡市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后,2022年,无锡市各区同步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目前,各区已完成阶段性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正在整理中。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芦昱介绍,从初步汇总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各类专项调查情况来看,整个无锡地区近年来新记录物种达30余种。“其中,比较亮眼的物种有在大溪港湿地公园发现的黄胸鹀、黄嘴白鹭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以及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震旦鸦雀,均为无锡新记录物种。”
除此以外,在惠山森林公园,发现了猛禽凤头雀鹰、赤腹鹰的身影;在贡湖湾湿地以及大溪港湿地发现了众多水鸟,如绿头鸭、卷羽鹈鹕等。芦昱介绍,“还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目前在全世界仅存1000余只,在这次的本底调查中,无锡发现了2只。”这些新物种特别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重新出现在无锡地区,从侧面说明了无锡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
“预计2023年完成无锡市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山介绍,届时将进一步摸清全市最终物种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总体情况,为后期编制《无锡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成果支撑。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加强、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织框架。大力实施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建设,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改善动植物生境,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范围;同时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建设,着重推进宜兴龙池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江阴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站建设等。(记者 张颖 受访者供图)
标签: 无锡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启用 无锡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