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理论指的是什么?
约束理论(TOC)最早是于20世纪80年代,由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业管理大师犹太人艾利·高德拉特博士(Dr. Eliyahu M. Goldratt)提出的。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先提出“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约束理论。在中国常常被翻译为瓶颈管理、限制理论、制约因素、制约法,其与木桶理论、短板理论、链条理论等相类似。约束理论由运作策略工具集(包括持续改进5步法FFS、生产与运作管理、VAT分析等)、性能测量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生产运作指标、交期延误指标TDD、库存周转指标IDD等)和思维流程工具集(包括树状图表工具、云状图表工具、审查流程工具等)三部分组成。
约束理论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企业要增加有效产出的话,一般会在以下方面考虑提出应对措施:
①原料,即增加生产过程的原料投入。
②能力,即某种生产资源不足而导致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就要考虑增加资源。
③市场,如果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市场能力过剩,就考虑开拓市场需求。
④政策,找出企业内部和外部约束有效产出的各种政策规定。
(2)最大限度利用瓶颈,即提高瓶颈利用率。这是解决第一步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法,从而实现有效产出的增加。如某种内部生产资源是约束。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这个环节始终高效率生产,以某台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约束来说,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①设置时间缓冲。多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即在瓶颈设备前工序的完工时间与瓶颈设备的开工时间之前设置一段缓冲时间,以保证瓶颈设备的开工时间不受前面工序生产率波动和发生故障的影响。缓冲时间的设置,与前面非瓶颈工序波动的幅度和故障出现的概率及企业排除故障恢复正常生产的能力有关。
②在制品缓冲。多用于成批类型,其位置与数量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单件小批量生产。
③在瓶颈设备前设置质检环节。
④统计瓶颈设备产出的废品率。
⑤找出产出废品的原因并根除。
⑥对返修或返工的方法进行研究改进。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很多的企业在解决生产系统中的瓶颈问题时没有明确这点,对那些非约束环节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给企业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更多的在制品。约束环节的更多的等待时间以及其他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按照约束环节的生产节拍来协调整个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