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粮食
——“旧思想,新载体”
(相关资料图)
又是一晚睡前刷手机的乏味时光,在黑暗中借手机的亮光来满足自己“空腹”的大脑,做着单调的机械运动的手指突然被眼睛拦下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
《赛博朋克零卡餐厅》,链接如下:/video/BV1fj411D7sU/?vd_source=b459303f319024a6ba183fe88497242c。本拙作便是观后感一篇。
视频标题起的十分醒目,在于将“赛博朋克”与“零卡餐厅”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既抓住了年轻一代喜好绚丽科幻的眼球,又握住了中老年追求健康生活一代的味蕾。但随着观看的脚步逐渐深入,无神的眼睛逐渐有了生气,歪斜的眉头不禁蜷缩,再看up主——央视新闻,该作启示意义不言而喻。
本篇仅以个人角度解读,如存在不合理或理解有误之处请多包涵,以己为主,求同存异。
作品中存在的“赛博”元素较为淡雅清新,数字技术、全息投影、智能眼镜等要素使“赛博”的意味扑面而来,舒适得让我不禁感到压抑。故事的开篇以一位老者(主人公)到零卡餐厅用餐入手,老者将“真正的······零卡。”几个字念出,随后与服务员进行了简单的闲谈,使观众了解到餐厅的前身为始于1951的德记酒楼,简单的几句,简单的几个画面,便构筑起名为“时代”的桥梁,本作的中心要素——回忆,被逐渐勾勒成型。然而一“新”一“旧”带来的还有名为“矛盾冲突”的不速之客······随后老者在于姚经理的欢声笑语中进行了点餐,然后在后厨,厨师看到老者的“隐藏菜单”便下意识吐出一句:“做不了!”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主要细节,但请让我在后文解读。
在主厨的一顿“计划通”之后,“美味佳肴”便“粉墨登场”——空盘子。老者吃惊的同时,我(观众)也不禁冒出一丝疑惑,然而当老者带上眼镜后,一切便拉开了帷幕,然而在老者戴上,脱下,再戴上这一系列动作后,在与自己和附近人的盘子对比后,我发现了一分有趣的端倪,视频没有给我们老者盘中餐的镜头(为后面埋下伏笔),而是展现了附近的食客们盘中的“青青草原”,真可谓是“零卡”了。而这是我发现的第二个主要的细节,下文再见分晓,待我继续道来。
后面便是老者的精彩演出——以湖剧经典剧目《朝奉吃菜》为内核进行创新演绎。在老者的“大快朵颐”中,我仿佛在空气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食物的存在,我的视觉欺骗了我的大脑,换而言之便是老者的演出之逼真,令人掌声如雷鸣!而标题中“赛博朋克”中的“朋克”要素在演绎的过程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在此插入一段我个人关于“朋克”的认知:朋克艺术是一种不需要过度加工,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达表演者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作家圈内,就是“白描”二字。老者表演的“吃空气”这一无实物表演,便是“朋克”的最好演绎。同时,将“赛博朋克”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充分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拥有着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湖剧文化的文艺气息犹如春风拂面般划过了年轻一代的粉嫩面庞上,老文化以新形式得到了“新生”,但那名为“回忆”的东西谁又来让它重生呢?
故事来到了高潮,随着老者的一句:“蛮乐胃!”旁边的白衣男子终于按捺不住了,询问服务员老者吃的是什么食物,然而当服务员用智能眼镜扫描时,却发现了一堆食物图像的乱码(伏笔回收)。这其中我理解了第三处细节,同样下文阐释。看着老者走出了餐厅时的心满意足,我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像是被针线缝住了嘴巴一样难以言说,像是吞了一大块馒头后难以消化,像是一块巨石悬挂在心头,让我意难平,心痒难搔。一辆烤红薯车突然路过,一切的一切水落石出。老者摸了摸肚子便拦停了商贩,我愿称这段为全作的点睛之笔。而故事随着一张张灰黑的照片悄然落下帷幕,唯有在我心头留下了不绝于耳的轰鸣声。
我顿时文思萦绕,“时代”、“回忆”、“文化”、“社会······占据了我的大脑,我知道,我需要发泄了,需要表达了。请让我娓娓道来。
首先是关于细节的解读。第一处细节是厨师做不了菜,让人疑惑,在餐厅中做不了菜的人怎么叫能厨师?但你看他那数字砧板便知了,没有程序固定的菜单,我们的“大厨”又怎能读懂其中的奥秘呢。第二处细节是老者对比食客与自己盘中的食物,我认为从上菜到用餐完毕,老者都未进一米(伏笔的埋下与回收我不赘述了),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在餐厅中用科技欺骗了自己的感官,得到了“非健康的思想”而失去了真正“健康的饱腹感”。第三处细节是服务员无法识别老者的盘中餐,一张张闪烁的食物乱码将一切揭晓了——老者并没有吃到食物,品尝的仅仅是脑海中残存的美好回忆,可惜这份回忆并不能与周围的众人分享,因为他们早已被“零卡”束缚,忘记了食物本来的样子。全作的讽刺意味被拉到了极点,我在其中还品出了“反乌托邦式”的悲剧,来自现实的悲惨世界。
以下仅是我个人的感想,不喜勿喷。我躺在床上各种思想像是开碰碰车一样横冲直撞,最后撞到了键盘上,便催生出此拙作(本作一气呵成并无二次修改)。我一直感觉这个社会病了,这个社会孤独了,被来自现代的压抑氤氲包围了。人们谈论一样食物十分美味是根据它是否添加化学添加剂而不是食物本身带给味蕾的刺激,人们在脑海中得到的感受反馈。我认同健康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像视频中人们追求的“零卡”,滴水未进的零卡,我觉得是大可不必的,他们吃到的仅是看似健康的思想,人们都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但肚子是不会骗人的啊,我听过它与我的对话“咕咕咕——”,可我并不是时刻都拥有能满足它的“烤红薯”。
视频中的文化创新要素又令我十分惊喜,因为传统的美好事物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失去立足点,反而将其结合扩大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文化是不朽的,前提是需要有“人”这一主体来擦去它们身上的灰尘,文化需要传承的,靠的是每一代人的努力,谁都有责任让文化“活起来”,而这是我坚持创作的其中一个目的。
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传统文化重新站在舞台上,但日益逝去的回忆靠谁来“埋单”(南方人方言中的“负责”的意思)呢?视频中老者品尝着他的回忆,我们是否也拥有值得,或者能一直品味的回忆呢?我个人很喜欢到老城区的街头巷尾消费,并不是我吃不起高档餐厅的食物,而是我更喜欢一种无形的烟火气息。以我自己为例,我喜欢像野猫一样站在某个巷子中的屋檐底下捧着一份小丸子就着象棋的碰撞声、谁家的饭菜香、老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一同吞入肚中,我的肚子得到了满足,我的思想得到了满足,即便这一切并不“零卡”,但起码这是真正的健康。
最后以“反乌托邦”为中心做一个结尾罢。我个人认为的“反乌托邦”文学有一下三大要素:1.高度发达的科技。2.贫富分化严重。3.思想的控制。以独立渺小的觉醒个体与巨大的不合理的社会发生碰撞,最后催生出悲剧的花,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反面教材的警示意义。我认为《赛博朋克零卡餐厅》正有着这样的警示意义(“赛博朋克”的内核),我身边的少数人不时指责我为何要写出“反乌托邦式”的文章,败坏道德,扰乱社会风气?
我想说的是,举反例子。用反向的一面引起人们对于正向的追求,这种方法不仅存在于文学中,也对整个社会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不仅对现在,也对未来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这个世界本就有反乌托邦的影子,但我们人类要避免将其具象化。希望生活中能少些“赛博朋克”,少些所谓的“零卡餐厅”。
天色已晚,一碗非零卡的泡面,也许正是各位真正需要的,晚安!
标签: